1978年,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的接触世界杯。时隔四十四年之后,世界杯对于中国人,似乎失去了最初的狂热和激情,但依然带着永恒不变的主题:世界杯是一个看世界的窗口,世界杯也是一面镜子。
让我们从潘帕斯高原的冬天,穿越到波斯湾西南岸的冬天,看看44年来,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杯颜色。
1978年:三种颜色打开的窗口
1978年的世界杯,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,是兴奋间不经意的打开的一扇满是希望的大门。
这是中国第一次转播世界杯的比赛,转播的方法是租借公共卫星信号。北京电视台的宋世雄老师在香港的宾馆中,对于第三四名比赛和决赛进行了同步语音解说。当时的北京电视台,就是今天的中央电视台。
对于中国球迷来说——当时他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世界杯究竟是什么,但是他们从画面和声音之中,感受到足球对人肾上腺素那股天然的加强与刺激。
一旦融入了足球的氛围,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,只需要感受,然后就会自然产生了爱。
很多人是在收听和观看了足球比赛后,第一次成为球迷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1978年世界杯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,以往片面和标签化的窗外景色,第一次被真正的风景所取代。
观看第一次转播和收听比赛的球迷并不多,大部分是球迷是在重播决赛时,真正爱上足球的——他们听到关于世界杯的传说,决定观看重播。在观看重播时,被决赛球场的气氛所震撼,他们惊异地发现世界原本的颜色是充满了激情和爱,虽然那些激情和爱的上限,是通过黑白电视机的画面展现的。
很多资深的阿根廷球迷——他们当时就被阿根廷球迷的狂热所感染,也自然成为阿根廷球迷。那件蓝白色的球衣,在当时只有两种颜色,白色和浅黑色,这也是1978年世界杯的三种颜色之二。
白色、黑色,这是足球的颜色,还有是激情的颜色,那是想象中的颜色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缺少逻辑的想象第一次被拥有逻辑的想象所取代,这是足球最有魅力的地方。
在收看了重播决赛的球迷中,除了被足球和球场气氛所吸引,他们还惊异地发现,在六月份炎热的夏季,世界杯上的球员们竟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。
这些球迷们明白了一个地理知识,阿根廷位于南半球,当时正处于冬季。当时很多的年轻人做梦也没有想到,这条信息对于他们的帮助会如此之大。
在世界杯结束的一个月后的1978年高考统一试卷地理卷问答题第二题中,这样提到,“有人在冬至时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,他出发时,是什么季节?“
有很多人都读不顺布宜诺斯艾利斯,只有看过世界杯的球迷轻松地回答了这个问题,那是夏季。
1978年世界杯为中国人带来了想象的色彩,科学的色彩和逻辑的色彩,直到今天,依然让人不能忘记。
1982至1986年:从黑白到彩色
1982年的世界杯,对于很多人来说,依然是一个充满了希望但遥远的时代,经过了1978年世界杯的回忆之后,大家对于1982年世界杯充满了渴望。
那一届世界杯上,依然采取了恐怖的双小组赛制,大热且近乎梦幻的巴西队,被挡在四强之外;半决赛里,联邦德国门将舒马赫对法国队巴蒂斯通的撞击,让所有人一片惊呼。
恐怖的犯规、略显乏味又不公平的赛制,但是中国球迷却第一次看到了直播的世界杯。
即使是大城市,大部分家庭里能拥有黑白电视机的并不多。在当时流行的筒子楼中,一栋四层两单元64户的家庭中(一层四户型),拥有电视机不过五六户。但城市居民已经可以通过黑白电视机观看世界杯直播,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
进步是科学和社会发展带来的,到了1983年,北京和上海的家庭电视机普及率达到了86%,而普通城市的普及率为83%。从1982年开始,用收音机收听世界杯的人渐渐变少,因为工作而无法收看电视的人,才会采取收音机收听的方式。
1986年世界杯,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座分水岭,那一届墨西哥的世界杯以阳光、斑斓的色彩而闻名。1985年,一台彩色电视机的平均价格为1332元,而当时上海市人年平均收入为1075元(全国第1),安徽人的年平均收入为633元,1名中国人的年收入,无法购买一台彩色电视机,必须以家庭收入为单位才可以购买。
但是1986年世界杯,留给中国人的世界杯记忆是彩色的,阿兹特克式的色彩和疯狂,还有身着蓝白球衣的马拉多纳半魔半神的表演,以及联邦德国队绿色客场球衣的古板,这是一届彩色的世界杯。大部分中国人都能通过各种方式,来观看彩色的世界杯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彩色的世界杯,意味着开放和更接近足球的本源。
1990年至2006年:从电视向多媒体发展
从1990年到2002年,中国人观看世界杯的方式就是电视直播和录播。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如此,1994年美国世界杯也是如此,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更是如此。
2002年世界杯,中国队第一次打入世界杯,但是首战的时间并不适合观看,中国与哥斯达黎加之役是在下午两点展开,但北京地区的收视率依然达到了17.2%,而中国与巴西的比赛在傍晚19:30分开始,这场比赛的国内观众大概超过七亿,这是有史以来,被最多观众观看的一场世界杯小组赛。
到了2006年世界杯,收看世界杯的方法,已经变成了至少三种:从中央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观看世界杯比赛;通过PPLIVE等网络媒体观看比赛;通过乐鱼等网站,使用图文直播的方式观看比赛。
在这三种观看方式中,地方电视台在此前的欧冠以及欧洲联赛的转播中,已经在蚕食央媒的份额。到了2006年世界杯,央视转播的世界杯比赛在收视率上已经逊于地方电视台,尤其在广东和上海更是如此。
但是在世界杯决赛当天,从十六强意大利对阵澳大利亚后一直隐身的黄健翔担任决赛的解说,从而将央视决赛的收视率直接拉升到9.3%,收视份额则达到了71%,这是央视在2006年世界杯上最好的转播收视率,超越了地方台的对手。
从2006年世界杯开始,依靠解说员的吸引力来吸引观众的方法,渐渐步入下行道,在多媒体时代时,用更多更便捷的方式来观看比赛,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。
手机上的世界杯:爆炸的互动时代
在社交平台信息爆炸的今日,世界杯的传播方式,渐渐变得更加细腻与真实。世界杯看台上的观众会在第一时间拍下比赛的细节,传播到社交平台上,在专业摄像机的角度变得越来越广泛和稀疏的同时,手机会把比赛中的更多细节,传播到网络上。
比赛中的细节,看台上的氛围,会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展现。以往所谓名宿、资深解说员也仅仅是世界杯报道的参与者之一,他们身上的光环已经渐渐消失了。
信息从未如此发达,赛后各方的言论会第一时间爆出,最夸张的是球员伤病、阵容等等,已经没有任何秘密可言,教练身上的压力变得更大。
这就是今天的世界杯,他变成了每一个人都在参与的世界杯,每一个人的言论都是平等的。你可以通过手机观看世界杯,能使用流量,但最好蹭点WIFI,在信息爆炸时,你也许失去当年的激情,但是你会发现2022年的世界杯,会比往届世界杯过得更快一点。
因为在你参与其中时,时间就会变得飞快。
现在,世界杯是一块等待着你用彩笔涂抹的版画,你决定抹上什么颜色,它就是什么颜色。